五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及评价概况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旨在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吹响了新时期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我们需要看到的是,重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并非我国独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提升国家高等教育及科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依据各国实情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规划。2020年是我国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开局之年,本文将通过梳理、总结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的现状、特征及其经验,以期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9年以来,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正在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一流大学重点建设计划在全球约有50余项。如德国“卓越计划”、法国“卓越大学计划”、澳大利亚“NCGP计划”、韩国“WCU计划”、俄罗斯“5—100计划”、日本“COE计划”、印度“卓越潜力大学计划”等。本文将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五个国家(德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展开具体分析。
一、德国“卓越计划”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Excellence Initiative,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最早提出于2004年,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国科学基金会联合发起。德国联邦和州政府于2005年通过了“卓越计划”,该计划为德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打破高等教育均质化的高等教育政策,旨在提高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年轻科研后备力量等。“卓越计划”包括资助特定的杰出大学;资助在特定大学的杰出年轻科研人员的研究;加强大学间、项目间的合作;加强德国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大学的合作研究。
1、项目实施情况
目前,“卓越计划”的实施已进入第三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2005~2011年、第二阶段2012~2017年、第三阶段2019~2025年。第一阶段的“卓越计划”于2005~2011年实施,共有28所大学的85个项目得到总额为19亿的资助,85个项目中包括39个研究生院、37个卓越集群和9个大学未来战略。第二阶段的“卓越计划”于2012~2017年实施,44所大学的99个项目得到共27亿欧元的资助,99个项目包括45个研究生院、43个卓越集群和11个大学未来战略,每个项目每年均获得5.4亿欧元资助。相比于前两个阶段,于2019~2025年实施的第三阶段“卓越计划”主要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撤销了“研究生院计划”,并决定将“卓越计划”更名为“卓越战略”;二是延长了资助周期,“卓越战略”的资助周期从5年延长至7年,每年为所有受资助项目投入约5.33亿欧元,7年的资助总额高达37.31亿欧元。
2、评价机制特点
“卓越计划”实施至今,入选的“卓越大学”的高校前后共有17所。截至目前,仅有6所高校连续三期入选“卓越大学战略”资助,它们是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康斯坦茨大学(排名不分前后)。由此可见,德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引入了竞争和淘汰机制,高校入选“卓越计划”并非等于获得“免死金牌”,并非可以“一劳永逸”,仍需参与到每期“卓越计划”的激烈竞争与动态调整中。正如托格·穆勒(Torger Möller)在“卓越计划”评估报告中所言:“‘卓越计划’改变了德国大学的文化,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油然而生,‘卓越计划’带来的等级分化、退出机制对德国高等教育制度带来的深远影响将不断显现。”
3、项目建设成效
“卓越计划”引入了竞争机制,打破了长久以来实行的均衡惯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极大提高了大学之间的竞争意识。在此种动态变化的评价机制下,德国高校的科研成果显著增长,高校世界排名有所提升,对建设引领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重塑德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领先地位具有重要变革意义。
二、法国“卓越大学计划”
2010年法国政府出台了“卓越大学计划”(Initiatives d’Excellence,IDEX)旨在创建法国本土世界顶尖大学,打造5-10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提升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部门的国际竞争力与知名度。“卓越大学计划”由国家研究署提供常设基金对其进行资金支持,项目征集由法国国家研究署负责,两轮项目征集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进行。
1、项目评选标准
“卓越大学计划”项目遴选包括第一阶段(预选拔)和第二阶段(正式选拔)。项目评审由欧洲大学协会(EUA)主席让-马克·拉普(Jean-Marcrapp)教授领导的“国际评审团”负责。“卓越大学计划”预选拔阶段的评估标准主要有12项:科学研究的区域竞争力与影响力;科学研究的愿景及质量;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与协调力;教育的研究方向与创新性;经济合作及转型与升级能力;政策的欧洲化与国际化程度;管理的可信度与有效性;管理中定向、转换及组织能力;实施路径及程序操作;管理程序与控制的有效性;资源配置模式的质量;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目标和活力。其中,前六项指标侧重于战略相关标准,主要涉及院校的科研、教育、开放性及合作性;后六项标准侧重于管理、控制和实施的标准。
2、评选进出情况
“卓越大学计划”第一轮选拔结果于2011年7月公布,波尔多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以及巴黎文理研究大学三校最先从7所入围大学中胜出。2012年3月第二轮选拔结果出炉,索邦大学、索邦巴黎西岱大学(后解散,由巴黎大学取代)、巴黎萨克雷大学、马赛大学和图卢兹大学共5所大学从11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
与众国不同的是,法国“卓越大学计划”将“卓越大学”资格划分为试用资格和永久资格。大学或大学共同体入围“卓越大学”名单后,仅获得试用期资格,还将面临中期评估,即评委对试用期“卓越大学”是否初步达到了其申请初期提交的建设目标进行再次评估,若未达到预期目标,则仍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截至2020年,11所院校中仅有4所大学已获得卓越大学永久资格:斯特拉斯堡大学、波尔多大学、艾克斯-马赛大学、索邦大学。另有7所获得卓越大学试行期资格: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巴黎萨克雷大学、巴黎大学、格勒诺布尔大学、蔚蓝海岸大学、里昂大学、图卢兹大学。
3、项目建设成效
“卓越大学计划”为法国综合性大学、高等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大学自治及管理方面的积极改革,带动了法国高等教育高层次整合、体系转型与科研革新。因此,“卓越大学计划”被公认为是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加拿大“NCE计划”
加拿大联邦政府于1989年1月开始启动“卓越中心网络计划”(The Networks of Centres of Excellence Program,以下简称“NCE计划”)。该计划由加拿大联邦政府拨款,通过国家的三大科学基金组织——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医学研究理事会(MRC)、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理事会(SSHRC)共同实施。其总目标是动员和组织学术界、企业及公共部门的优秀人才,为加拿大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具体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方面: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的前沿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推动和加速优秀研究,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和保持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加强全国性的多学科和多部门研究合作关系,综合各方面研究与发展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1、评选目标领域
“NCE计划”指导委员会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和部门代表成立评审委员会,通过公开竞争机制进行评审和遴选。目前,“NCE计划”采用加拿大科技创新委员会确立的4大优先领域和13个子优先领域作为目标领域,申请项目须满足其中一个或多个优先领域,申请者应充分考虑这些目标领域的社会、经济、技术和卓越要素的所有方面。4大优先领域及13项子优先领域如下:A.环境科学与技术:(1)水资源(卫生、能源、安全);(2)提炼、加工和使用碳氢燃料的清洁方法。B.自然资源与能源:(3)油砂能源生产;(4)北极资源生产、气候变化和监测;(5)生物燃料、核能。C.卫生及其相关生命科学与技术:(6)再生医学;(7)神经科学;(8)人口老化健康;(9)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技术。D.信息与通讯技术:(10)新媒体、动漫与游戏;(11)无线网络与服务;(12)宽带网络;(13)通讯设备。“NCE计划”充分发挥了加拿大在自然、社会、医学以及工程科学等领域科研人员的人才资源优势,为加拿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2、项目理论依据
有学者认为,“NCE计划”的设计深受英国著名学者迈克尔·吉本斯的“模式II知识生产观”以及斯托克斯所提出的“巴斯德象限理论”的影响。“NCE计划”作为聚集国家卓越研究者开展科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平台,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赋予了其获取国家最优秀研究人员的战略任务。然而,该计划的实质目的已经远非囿于“卓越”的传统分工,而是跨学科研究活动和战略性研究管理的整合系统。
3、项目建设成效
“NCE计划”实施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该计划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将大量研究人员置于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环境中,在真实研发情境中使其成为具备渊博知识、多元思维和紧缺的专门技术人才,为国家战略性研究领域的跨学科、跨部门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为有效提升国家协同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韩国“WCU计划”
韩国WCU计划,即世界级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World Class University,以下简称“WCU计划”),是韩国政府于2008年6月开始推行的一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政策。
1、项目实施目标
“WCU计划”的实施目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建立世界一流的师资力量与世界高水平大学。通过聘任具有杰出科研能力的国际学者来韩任教及从事科研,开发世界一流的学术项目,建立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世界一流的学科院系,从而提升韩国高校的科研水平,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研究型大学。其二是大力发展新成长动力领域。国家通过在资金和制度上向研究对象提供支持,以此促进能对未来国家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新成长动力领域的研究,提升新一代研究者的科研能力,提高下一代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质量,最终为大学、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2、项目构成情况
“WCU计划”是由韩国以往的3个独立项目合并而来。此前的3个项目分别为:韩国教育部的“培养世界水准的先导大学项目”、科技部的“培养世界水准的先导大学项目”与“培养地方研究生院特殊化领域项目”,其年均经费投入分别为1000亿韩元(约9100万美元)、250亿韩元(约2300万美元)与400亿韩元(约3676万美元)。3个项目合并后,韩国教育部每年的总投资预算为三个项目预算之和,即1650亿韩元(约1.5165亿美元)。“WCU计划”的这些经费主要运用于三种资助类型:开设新学科和新专业、为现有学科引进海外学者和邀请国际学术大师。
3、重点扶持领域
“WCU计划”重点扶持可带动国家发展潜力的新成长动力领域,其中包括NBIC融合技术、瓦解性技术、边缘突破性技术、能量科学、生物制药、嵌入式软件、认知科学、金融数学与工学、人力资源与组织开发、空间技术、国防领域等。该计划还优先资助基础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其中整合了数学与计算和企业管理、生物学/物理学与哲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以促进学科建设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4、特征及共性
韩国“WCU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呈现高端性、全球性、结构性、动态性等特点。该计划由三个阶段构成,各阶段在根本宗旨、资助类型、管理机制方面存在一致性。以引进高端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通过三种不同的资助类型为现有学科及新学科广揽英才;建立了严格的评审程序、协同的管理模式及动态的评价机制。
五、日本“C0E计划”
日本“COE计划”(Center Of Excellence Project)最早提出于1992年7月,是日本在“科学技术立国说”的政策背景下,由日本政府提出并由政府主导实施的旨在通过科研设施建设、完善科研体制、推动大学改革、培养尖端科研人才进而提升本国尖端科研水平卓越发展的计划。
1、项目实施情况
日本“COE计划”自1992年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高校COE基地建设计划”(1992年~1998年)、“21世纪COE计划”(2002年~2009年)、“全球COE计划”(2007年~2015年)。在每一轮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日本文部省会根据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等客观因素,通过项目体系构建、资金投入转变等有效手段,对重点资助对象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三个阶段的建设目标有继承、有创新,既有多样化的资助对象与资助方式,又有严格的评审制度与退出机制,反映出“COE计划”在其实施过程中,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
2、评审机制特点
在评审机制上,为确保COE立项客观性、评审专业性、监督公正性,日本文部省建立了详细规范的“COE计划”动态审核监督机制。日本文部省委托非政府第三方评价机构——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术振兴会执行对“COE计划”的事前评审、事中评价、事后考核。
3、项目资助方式
资助方式上,“COE计划”在教育常规性建设的同时,采取倾斜式投资方式对部分研究机构重点建设,优化教育资源,整合科研力量,加快技术产出,以满足国家、社会对尖端技术和人才的迫切需要。
4、组织建设措施
在组织建设方面,日本政府采取委托代理评定、多机构联合审查、跨学科共同研究以及建立退出清理机制等方式,为“COE计划”摆脱内部利益牵制扫清了障碍,保证了日本大学快速且有效地建立和发展世界卓越研究中心的目标。
5、项目建设成效
日本“COE计划”的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构建实施了连贯、互补的教育发展政策;二是大力推进了学科建设与科研活动;三是极大提高了日本的人才培养水平;四是建立了透明的评考审核机制,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吕勇.德国“卓越计划”对“双一流”建设机制的镜鉴[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04):34-42.
[2]张惠,刘宝存.法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及其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04):89-96.
[3]武学超.加拿大NCE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经验与启示[J].高教探索,2015(04):51-56.
[4]刘小平.加拿大卓越研究中心网络计划[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8,23(11):29-33.
[5]安泽会. 韩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WCU计划)研究[D].吉林大学,2015.
[6]郭伟,崔佳,赵明媚,刘双喜.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变迁、特征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20(09):91-97.
[7]赵俊芳,姜检平.日本“COE计划”的阶段演进及制度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06):97-103.
[8]周天琪. 日本“COE计划”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7.
(作者:刘竹滢 来源:里瑟琦科教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