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和:课程与学程——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学改革之一
一、普及化阶段的特点
普及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大学生群体的内在差异不断扩大。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入学门槛越来越低,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差异,如群体差异、个体差异以及地区差异等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异性的扩大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进而也催生了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与目的。在这样的变化下,正如潘先生所述,“‘上大学’已经从一种特权转变为了一种权利”,同样的表述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亦有表现。正是这样的学生群体差异性扩大,向我们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如何适应大学生异质化程度不断扩大的现实?如何应对高等教育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变化?如何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进而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从这个角度看,深化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二、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学改革的取向
此次高教论坛的主题特别提到“学校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这个点抓得非常好,非常具体。但是,如何实施,怎么来适应大学生差异化、异质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则是一个需要深入系统研究的课题。我的看法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中,大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取向之一应该是进一步深化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形成“课程数量大、类型多,学程短”的格局,扩大学生在学习中的选择性以及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在具体论述之前,需要先为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就是“学程”。“课程”的英文是curriculum或course,是学校和教育机构各种教育教学项目的总称,也可以泛指学校的某一门课程。而“学程”,如果用英文词来表达的话,则是programme,指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具体的教学安排,包括教学时间、学分额度等等。这是一个规定性定义,比如一门课程可以开一个学期,可以开半个学期,或一个月——这就是学程在时间上的区别。
为了适应和满足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学生差异性扩大,课程体系必须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必须进一步深化大学教学的改革。我认为,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课程数量与规模的建设。学校课程的门类规模要扩大,而非开设次数。世界名校与一流大学,都带有一个共性且重要的特点,就是课程的规模、数量都比较大,由此学生选择的范围与空间也比较大,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需要与兴趣的课程。这次国家颁布的《深化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学校评价的部分中专门增加了一个“生均课程门数”指标,在过去“师生比”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生比”概念,关注课程与学生的比例关系,也是反映了这样一种改革的要求。
第二,要有多类型的课程。不要单纯认为在教室里上课就是课程,实际上,大学里可以有各种形式的课程,包括荣誉性课程、挑战性课程、读书班、研讨班、实验课、实践课等等。在课程设置时,尤其要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包括限制性选修课和非限制性选修课。这样的话,才能够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指引并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第三,学程要短。一门课程不一定要开一个学期,也可以有半学期、两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学程等等。一门课的学分也不一定要两到三个,可以是一个,甚至是半个,等等。过去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教育家余家菊先生,他在《个性与学程编制》一文中提到“现时我国编制学程之最大牵制,是每个学科不列入功课表则已,一经列入,至少就延续一年,每周之内至少要占两小时。因此,我主张学程不必以一年为单位,应以半年为单位。每周亦不必要两小时,一小时也可以的……如果以为有单设之必要,亦可以教个半年,每周一小时了事”。实际上,在教育教学或课程理论中从来没有规定,一门课就一定要上一学期,或者一定要上一学年。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们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课程计划与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灵活设置学程。由此,不同特点与基础的各类学生能够在众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找到适合自己兴趣与偏好的课程,进而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其实,高水平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能够适应学生的需要,由此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三、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学改革的难点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学改革中课程与学程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取向与途径。当然,这样的途径走起来并不轻松,它有一定的挑战性,甚至有一定的困难。这里,主要分析学程建设与改革的难点与途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学程建设与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或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某门学科或课程中最重要的知识与理论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提纲挈领地掌握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基本逻辑和主要框架等。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我们能不能把原来上一年或者一个学期的课在两个月之内或者半个学期内讲完,这对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老师们,或者说我自己,都喜欢和习惯于在很充分、充足的时间内,透彻地讲完一门课。实际上,这种教学习惯与教学方式是应该而且可以改变的。教师能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某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并且能让学生喜欢、热爱该门课程,让学生真正掌握该学科的核心内容与基本框架,为其自身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大学教师的硬功夫,是大学教师的真本事,是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余家菊先生说:“学程的数目无妨多,范围亦应该广,只是各学程所占的时间不可过久,教授时务撷其英华,用最少的时间促学生以必备的该科能力。教育的功用就是在节省学生之进化的历程,做教师的人们本应迅速地使学生摸着关键。于各科皆只求其大纲而不必要个个人都习其细节,所费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一个学程所费的时间既少,余剩的工夫就可用以扩充学程的服务与数目了。”因此,从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来说,这是老师教学所面临的挑战。我自己过去在学校里分管教学的时候,也力图把学程用时减少一点儿,但有些老师们常常会提出各种反对的意见和看法。后来我又曾想,如果不能把学程时间减少,那么把每一堂课的时间从50分钟压缩到40分钟,行不行?又有教授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我是在干“短斤少两”的事情。所以,缩短课时这件事情,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仅仅是一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技能的事情,更是解放思想、观念更新的难题。这也是考核以及检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以及教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第二个难点,要在短时间内把核心知识教给学生,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只有能够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知识海洋中进行筛选,才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最合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最核心的知识。其中,识别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合理选择并组合课程内容是关键。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能力,而且是体现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优秀教师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评价的重要方面。
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阿英先生在《论文选》一文中提到“人第知落纸淋漓,顷刻数百言为至乐,不知从事剃剪,顷刻数十行,亦为至乐”。他认为,写作是很痛快的事,修改文章也是一件乐事,而且,对各种文章进行选择,也具有相同的乐趣。阿英说道,“把选文当作和写作一样重要严肃的选家,是更应该鼓起勇气。在选本价值的比例上,来消灭这些畸形的现象。尼采欢喜读那每一个字都是用作者自己的血写成的书,选文家必须用同样的态度,来处理自己的选本,才能有好的结果”。能不能在诸多文件、诸多信息和诸多文章中真正选择有价值的书,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水平。在《选本》一文中,阿英提到:“选本是一件大事儿,也是比个人的集子更有效果,更能不朽的。许多的论文集可以失传,好的选本,往往是不容易消灭”。理由是“选本集中了各家作品的精粹成分,使读者用很少的经济,不多的时间,来了解更多的东西,但这样的选本,决不是‘任随意挑选、拉杂成书’的一类”。所以,选本的好处是很多的,如果选家是优秀的,肯定把选书当做一种事业,认真来做的活儿。
其实阿英的观点,对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课程建设中对知识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它和今天进行的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建立短学程是相通的。目前大学教学中的问题不是知识信息太少,而是太多。各种知识与理论浩如烟海、自媒体发达、信息滥觞,甚至鱼龙混杂。而在泥沙俱下的形势下,如何更精准地选择各学科领域中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敢于舍弃一些学生可以自学,或者是能够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知识,是一件很难但很重要的事情。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彻好国家教育方针,让学生在教育下、帮助下和引导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课程数量和规模,增加课程的类型,形成不同的学程,在较短的时间里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实现个性化发展,是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与途径之一,也是对大学教师、大学教学管理者的重要挑战。